日前Aleksib做客BanKs的视频播客《All About Counter-Strike》。在视频中他谈到了个人成为指挥的经历、作为指挥的特质、适应B1ad3Natus Vincere的体系等话题。以下为访谈节选:

关于成为指挥

“我觉得挺顺其自然的。一开始我们就是一群朋友一起玩,也不一定非得是多亲密的朋友。我们就是凑了这么一群玩家一起组队,不管是认真打还是随便玩玩,我通常都是那个想赢、会指挥大家该去哪儿的人,因为其他人都不做这些事。后来当我们打得更认真一些时,由我来指挥就成了很自然的事。”

指挥需要的特质

“对队友的同理心很重要,要能体谅队友、鼓励他们,还要察觉到他们状态不佳的时刻。我觉得这些品质都是成为一名优秀指挥所必需的。但这是个被严重低估的方面,因为外人根本无从知晓。这些事只有你和队友会共同经历,或许当你转会到其他队伍后,有人会事后给你发消息提及,比如你曾和某些队友深入交流,在他们状态不好时给予支持,他们对此心怀感激,你们也会有来有往地沟通,但这些基本上都是不为人知的。我觉得这一点被严重忽视了,而它对于阵容的长期稳定、以及让队伍真正有‘团队感’而言,至关重要。”

“我觉得我也是在不断试错中才领悟的。有段时间我频繁换队,同时也在反思‘我能怎样做得更好’‘我从中学到了什么’。就像你说的,有时做得太多,有时又做得不够。”

指挥和队长必须是同一个人吗?

“指挥核心不一定非得是某个人,也不一定非得是指挥,关键是要有一种‘无需言说、众人皆知’的默契。比如,大家都遵循同一套准则,而且清楚‘今天他来主导、明天换他来’是理所当然的事,不会觉得意外。

我听说过一些队伍,比如你可能也知道的k0nfig,有时候我感觉他总能在队伍需要的时候站出来。他并非那种常规意义上的队长,但总能在关键时刻发表讲话,而所有人都会认真倾听。大家都清楚,那一刻正需要这样的声音。所以对我来说,只要全队都愿意服从,并且明白运作逻辑,谁来主导都能行得通。有何不可呢?”

教练与指挥的关系

“有时候你可能和教练并非最佳拍档。到目前为止我合作过很多教练,有时你会明白,你们可能成不了好朋友,但只要在CS的专业层面能合作,比如沟通战术意图、共创战术思路,那就总能运转下去。可如果心存芥蒂、表现出消极对抗,甚至制造矛盾,那双方就会离心离德。而当全队都察觉到指挥和教练不合时,后续会发生什么就可想而知了。”

有时双方都对现状很沮丧,最后根本没达成共识,对方可能会敷衍地说‘那就按你说的来’,但其实根本不支持。当然,如果按我的想法做成功了,大家就会继续推进,先在训练中尝试,再融入比赛计划;如果失败了,对方也不会说‘你看,我早说了吧’,而是会一起意识到‘可能你错了’,下次就会换种方式。有时我也会和别人有分歧,但最后发现只是无关紧要的细节,就会很平和地说‘那就按你说的来’。这都得看具体情况。

而且我觉得,在顶级队伍里,这种分歧是必然的。如果从来没有分歧,要么是身边全是应声虫,从来不会指出问题,要么就是你永远不会犯错,但这根本不可能。”

“我待过的有些队伍,会先由我和教练一对一沟通,然后把方案展示给其他队员,期间可能会征求意见,也可能不会;有些队伍则是全员一起沟通。但通常来说,核心选手会重点打磨自己位置的细节。

有时我甚至完全不主导某些细节:比如Mirage地图的拱门,如果我提出新想法,负责这个位置的选手可能早就研究过其他选手的demo,他会说‘我不想这么打,我想按我的方法来’。这种情况下我能说什么呢?只要他的想法符合我们的整体战术框架,那就随他。这些都是每个选手在自己位置上该做的细节调整,如果他清楚不会过度越位,还想尝试新东西,那就让他试。战术就是这么演变的,选手也是这么成长的。”

如何融入B1ad3的体系

“现在回想起来,尤其是makazze加入后,情况大不一样了。我们已经有了成熟的体系,经过了无数小时的反复演练,也讨论过各种场景的应对方案。但我刚和jLiM一起加入时,B1ad3其实也退了一步。

我记得第一次集训时,他只是在观察我们。我当时随便指挥,他总说‘所有顶级队伍都知道Inferno怎么整理道具,那张图怎么整理道具之类的’。比如我临场指挥道具、分配角色,他会先理解我们用的战术,赛后才说‘我们这次训练这么打了,效果不错,这还符合当前的战术,但我们得明确角色分工’。我们按他说的做了,确实管用。

所以一开始我感觉他是先退一步,观察队员之间的默契、沟通方式,然后再逐步搭建体系。或许他当时也想研究NAVI的战术手册,毕竟一切都是全新的。那段时间,甚至其他队员也会提出很多新想法,而这些最终都成了他构建体系的基础。如我所说,现在我们已经合作很久了,对我来说有两年半甚至更久。所以现在很多战术都是按他的构想执行的,他很擅长记录、总结之前队伍的经验,总能紧跟战术潮流,同时也会给选手和我留出发挥创造力的空间。”

战术教练与激励教练,孰优孰劣?

“说实话,有时候你可能会因此被队员‘记恨’。毕竟你和队员在训练赛上待了那么多小时,你总是那个指出错误的人,干着最得罪人的活儿。比如输掉比赛后,回到训练中,你还得反复向同一个队员指出他犯过无数次的错误,可能这已经是他第五次犯同样的错了。队员肯定会对你不耐烦,开始觉得反感,但总得有人来做这件事,不能因为他们反感就停下,对吧?

所以如果能有人分担这份压力,或者有其他人来负责这件事,会好很多。我曾遇到过从不做这些的教练,我说的是赛场细节层面,不是‘队员心情不好’这种事。他可能会去安抚队员情绪,但至于赛场细节,如果一个教练从一开始就不关注、不修正,那他一年后也不会突然开始做。这不是他的工作重心,而且会越来越偏离。

所以我现在明白了,维护好队伍化学反应固然重要,但展望未来,我认为教练首先必须懂游戏。如果教练懂游戏,那他愿意投入精力关注细节,绝对是件好事。但如果教练不懂,比如指挥比他更懂游戏,可他还非要指手画脚,那你自己也会心态失衡,所以这里面得有个微妙的平衡。

我觉得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教练,他们有十年顶级选手经验,而且始终保持对比赛的关注,只要他们不停下来研究比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