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TechGirlZA发布视频,与Thorin一起对做客的TaZ进行了视频采访。在采访中TaZ谈到了社区对教练的误解、竞技CS中的心态、G2当前的阵容重建等话题。

采访第一部分内容,详情点击>>

本期采访重点内容:

1、对教练的误解

2、竞技CS中的心态

3、G2之前的阵容

4、对于G2重建的看法。

以下为采访内容:

Q:你觉得在如今的职业CS比赛中,粉丝是不是对教练的角色有误解?因为现在有一种很强烈的看法:如果队伍打得不好,全是教练的锅,然后是指挥的锅。但一支队伍有五名选手啊。作为教练,你可以叫暂停,告诉所有人该怎么做,但下一轮开始后,那些话可能就没什么用了。我觉得现在对教练的恨意很重,但没人关注这样一个事实:队伍里有一群选手,而教练真正能做的,说白了就是引导他们。

A:我宁愿被粉丝讨厌,也不想让选手被骂。而且我比其他人更能承受这些,毕竟我已经挨过不少骂了。我不是说我喜欢被骂,谁也不想受罪,但我觉得教练就该站出来承担责任。对我来说,不该害怕在论坛上被骂,尽管在现在这个时代,这可能会让你丢工作,断送电竞生涯,如果没能积累一些支持者,不管是在论坛、播客还是分析台,都可能完蛋。也许这就是体育的一部分,也许本该如此。我希望有一天能改变,因为说到底,这是团队运动。

但我最近在想,赛前准备得多好似乎都没用。赛前你和队伍一起备赛,研究地图、战术,模拟各种场景,制定训练目标。我们遇到过几乎赢下所有训练赛,结果正赛输了的情况;也遇到过训练赛全输,正赛却突然打得很好的情况。所以最终还是要看团队,看你如何建立团队的训练模式。

我个人觉得,在训练中输比赛更好。最近我读了OG Dota2战队N0tail写的书,他拿过很多冠军。书里说,在TI8还是TI9之前,他们在训练赛里被Liquid连赢了10次,当时就想“他们太强了,我们得做点什么”。多亏了这些失利,他们做好了准备,最终赢下了整个TI。所以输不可怕,但输了之后必须认真对待,重视训练。输的时候要搞清楚:是枪法不行输了,还是对版本理解不够,或是团队配合有问题?

对我来说,一切都从训练开始。比赛当天就算准备得再好,最终还是要看选手的发挥。也许有人空枪一两次,一切就全乱了,但你不能说“因为他我们才输了”。毕竟有那么多回合,我们也训练过。所以我总是告诉队员:“我不在乎你们这里能不能拿两个击杀,我要的是劣势时我们能顶住,少打多时能稳住,要清楚在地图上该怎么移动,而不是想着拿多杀。”如果训练赛赢是因为有人每回合拿三杀,或是连赢四个残局,那毫无意义。杀人数当然好看,但你要的是赢,是那种“就算状态不好也能赢”的底气。

Q:说来好笑,这和你职业生涯很像。记得在CSGO时期, Virtus.pro在EPL里随便输,但一到线下赛就能冲击Major冠军。你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,兄弟?

A:说实话我也不知道。HLTV已经把我“判退役”了。希望还有回头路吧。

Q:不过要说明的是,TaZ说的是实话,现在的电竞就是这样,大家真的会在意Reddit、HLTV上的评论。像你在G2这种队伍,粉丝的看法很重要。如果队伍没赢,粉丝的期待没满足,他们一直说“是教练的问题”“是明星选手的问题”,那最后肯定会有人离开。你感受到这种压力了吗?

A:外界的压力肯定有。如果社区觉得我做得不好,觉得我只是个“氛围教练”,那俱乐部可能就会觉得“得换人了”——也许选手不想来我们队了,也许对赞助商形象不好,没法再保我了。这我能理解。但我觉得重要的是,虽然我也在意别人的看法,但不会把那些我不会去请教的人的意见放在心上。我要保护我的队伍,坚持自己的理念,这就是我说“不在乎”的意思。但说到底我们都是人,都想得到认可。状态不好时挨骂是应该的,但我不觉得那些骂声总能反映真实情况。

Q:你刚才说“氛围教练”,那“氛围”对你来说重要吗?

A:这词听起来有点怪。你看足球里的瓜迪奥拉,他很情绪化,很多教练比赛时都是这样,大家都喜欢这样的教练。但在电竞里,这样做就会被骂“蠢”。我觉得这取决于表达方式和重复的内容,如果一直强调“这很糟”,大家就会觉得你真的不懂。回到你的问题,我觉得心态是最重要的,所以团队化学反应永远是我的首要任务。我会尽量让选手在各自位置上感到舒服,和他们沟通如何调整打法,让他们既能发挥又不失舒适。

很难找到那种“随便放哪个位置都无所谓”的选手。有的选手天生适合打突破,有的适合打自由人,但“自由人”到底是什么?是那种独自行动的选手吗?你得搞清楚队里的自由人是偏被动、影响力小,还是偏主动、需要更多配合——两种类型都好,关键是知道怎么在战术中运用。要了解队伍里的“拼图”,光采访选手问他们喜欢打什么没用,很多时候选手说喜欢打这个,实际却更擅长那个。你需要时间观察效果,了解选手的知识储备:他是否喜欢自己看demo,是否愿意花时间和队友一起学习怎么打比赛?比如有些明星选手打法极具侵略性,但可能不懂怎么打阵地战,不知道如何被动防守、等队友阵亡后再收拾残局。这些都需要和队伍朝夕相处才能发现,而不只是和选手聊天就能知道。但电竞不给你时间,这项目太残酷了,可这也是我们热爱它的原因——高风险,高回报。

Q:你一直提到心态管理,包括选手的心态和团队的心态。刚当教练时,你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准备得如何?现在大多数教练呢?

A:我和一些一线教练聊过,很多人确实很懂团队内部该关注什么,但我不知道他们具体怎么工作,不清楚他们的背景、给队伍带来了什么,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学会这些的。我可以说,我当选手时,背后没这么多支持,所以得自己当自己的心理教练、经理,需要什么角色就自己顶上。我一直做的就是凝聚团队,在VP和早年的PGS时期,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。执教G2时,我也倾尽所有,虽然结果不够好,但我问心无愧,和那些选手共事很开心。这段经历比我预想的收获更多。

说到心态管理,我觉得自己准备得还算充分,但也有很多意外情况需要学习,这让我很开心。

至于游戏层面,我一直注重基础,这一点和Snax不一样,比如在炼狱小镇他让大家给他扔三颗烟雾弹,他从中路突破,其他人打B区,还得找道具配合,可能他早就准备好了。我更倾向于打好基础,训练时不允许任何人跳出“框架”,因为我觉得基础扎实了,正赛自然能超常发挥。你需要知道边界在哪里,什么时候可以突破,这已经说得很细了,可能也和我喜欢的工作方式有关。但未来如何还不好说,也许半年后我会再坐在这里,把所有事都说出来,因为到时候我可能会重新执教。

Q:我也觉得很多没执教过顶尖选手,比如HLTV排名Top20的明星选手的人可能不明白:有些教练在二线或者近一线带无名选手时很成功,但当他们终于有机会执教G2这样的豪门时,有些人会失败。我告诉你一个原因:他们习惯了带“乖学生”,那些言听计从的选手,或者还没机会养成自负的选手。对这些教练来说,最难的是学会说“不”。面对世界顶级选手时,你很容易想“只要让他开心,全队就会好”,但这有时会损害团队利益。你觉得这是个挑战吗?我知道在VP时你肯定能对队员说“不”,但当教练后这难吗?

A:对我来说这确实是个挑战。一开始我想的是“我需要学习,但也得给队伍带来点影响”。但面对一群刚拿过卡托维兹、科隆这样大赛冠军的选手,你会想“我先多听多学,别搞砸了现有的东西”。所以我是循序渐进地慢慢增加自己的影响力。说到底,如果你不是建队教练,很难对选手说“不”。比如MOUZsycrone,他从青训队开始带起,现在在主队自然能得到选手的尊重,他从一开始就教队员如何从心态和游戏层面应对比赛。但有些教练加入的是已经有大牌选手的队伍,这时候你得找到自己的位置,还得推行自己的体系,这就很难了。

我认为如果得不到选手的尊重,你推行的体系根本行不通。为什么?因为一旦开始输比赛,所有问题都会暴露,选手会质疑你,矛盾会爆发。至少在某种程度上,你和选手得对目标和方向有共识,有了信任才能建队。但我不觉得CS是“教练包办一切”的项目,教练确实有很多机会去观察和帮助队伍:比如“这个时机不对”“这个转点可以更好”“我们配合太散,单打独斗太多了”。但选手自己也得研究demo,打磨技术——这不是说去打死亡竞赛或练枪法,而是共同成长、一起进步。

现在的问题是,没有了网吧时代的集体氛围,大家都在家对着屏幕交流,社交能力变差了,也不够坦诚。所以遇到问题时,按道理应该找教练沟通,但有些队伍里教练分身乏术,没法和每个能带来改变的选手深入交流。所以我觉得,好的团队建设关键在于教练和队伍的紧密连接。

Q:聊了这么久,我感觉你是那种“老派”教练,把所有事都藏在心里,自己扛下外界的负面评价,就像Thorin一开始说的“更衣室的事留在更衣室”。但当选手在赛事采访中、离队前的采访中说些模棱两可的话,管理层在播客里随意爆料时,你作为教练还在拼命让选手保持专注、不受干扰,这得多难?

A:我觉得这关乎职业素养。说实话,把所有事憋在心里不容易。我早早就知道自己在G2的日子不多了,但我有两个选择:要么摆烂混工资,偶尔赢几场;要么努力改变方法,听建议、找问题、试着进步。我选了后者。外界说“这不是氛围的问题”,或许他们看到了些什么,或许有几分道理,你得接受这些评价,想想该不该改、怎么改,然后继续前进。这都是经验。如果你只会怨恨,那没任何用。相信我,我经历过。

我是那种全身心投入的人,毫无保留。我爱我的队员,愿意为他们付出,为他们牺牲,甚至为了队伍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。我不后悔,因为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。我只希望队伍能和我一条心,因为我知道,只要全队互相信任,就一定能成大事。我打了这么多年电竞,从1.6到CSGO再到CS2,取得过一些成绩,我知道未来也能再创辉煌。

Q:这或许也是代际差异吧。要是有人觉得NiKo难相处,去看看TaZ以前的波兰队友就知道了,你们在暂停时互相骂“蠢货”“猪”之类的,虽然疯狂,但很直接。你能立刻解决问题,因为你清楚知道对方在想什么。但最近有些采访,尤其是选手离队前后的,他们不直接说“谁该背锅”,而是委婉暗示“可能某人有问题”“可能这主意不好”。我觉得这有点懦弱,因为这些想法肯定藏在他们心里,但他们却把锅甩给别人,说是“那个人的问题”。这有点离谱,你懂我意思吗?

A:我不想评价别人,但电竞圈其实很小,一线队伍没多少,二线队伍也比以前多不到哪去。现在涉及的钱太多了,家庭因素也得考虑。有时候做个“团队型选手”简直像在“自杀”,你为所有人扛锅,最后却听到“电竞圈没朋友”。他们都在自保。但对我来说,我真的想建立真正的友谊和化学反应,不想搞虚情假意,因为我知道,虚情假意撑不起任何事。我当教练时的一些采访也很糟糕,我试着营造“我们不可战胜”“我们会碾压所有人”的心态,想重现当年的辉煌,但现在的社交媒体环境和选手状态都不一样了。以前我们能一起扛过去,但现在关注者太多,播客、分析铺天盖地,你犯一个错就被骂,犯十个错就彻底完蛋,成了别人的“下酒菜”。现在成功的“下酒菜”是Vitality。但如果你成了失败的“下酒菜”,日子就太难了。

Q:有个很明显的问题我得问:去年那支队伍,有机会拿Major冠军吗?你觉得这个期待合理吗?

A:合理。如果那支阵容能保留更久,机会会更大。我不会说“我们一定能赢”,之前采访里说过,这里得纠正一下,但我们对阵FaZe或其他任何队伍时,胜算会高得多。因为压力太大了,最后一场比赛可能就是终点。如果知道明年还能以这套阵容继续打,而其他队伍都在换阵,比如Vitality换了人,我们却保持稳定,那会很激动,“让我们去碾压他们”!你会因为阵容不变而兴奋,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打法,努力磨合。但这真的不容易,就像我在采访里说的,Snax作为指挥很出色,战术不可预测,但队员有时很难跟上。如果我们有更多经验,队伍会非常强。今年确实更难了,但我觉得他做得很好,我们的进攻方方胜率大概有60%,所以潜力肯定是有的。

Q:现在你不是教练了,可以戴上“分析师帽子”畅所欲言了,对吧?当分析师的乐趣就在于此。你怎么看现在G2的重组?

A:别把我也“判退役”啊,我还想执教呢!我先说说我的看法。我觉得重组很有意思。对我来说,关键看huNter-能不能当好指挥。他的职业态度很好,人缘也好,这是优势。但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全程扛住指挥的压力,他以前只负责手枪局指挥,准备工作做得很棒,但全程指挥肯定不容易。我们得看看他和sAw的化学反应,看看俱乐部和社区能给他们多少信任。说实话,我对sAw期待很高,我肯定会看他们的比赛。他们有潜力,malbsMd状态依然火热,HeavyGod的守点能力很强,自从加入我们后一直在进步。我很期待他们的表现,但肯定不容易,离下一场比赛只剩10天左右,社区不会给他们“准备时间”,他们必须立刻出成绩。

Q:你这分析够温和的。但如果你现在执教另一支队伍,要和他们对阵,还会这么想吗?我想知道你会怎么跟队员说赛前动员,肯定会说些狠话吧?

A:我肯定会说比“我们赢几回合”更狠的话,没错。

我确实想重返赛场,和G2对阵会很有意思。我就喜欢这种带着点恩怨的比赛,能激发斗志,就像科比、乔丹那样,用这种方式给自己动力。之前我们0-13输给Liquid,整个赛事期间我都在跟队员说:“让他们看看G2输13分后会爆发成什么样,别惹急了我们。”我就喜欢这种感觉,现在我也有动力,想用一用。

希望别抱太大恩怨,我以前太执着于恩怨了,现在不想那样了。可能赛季初我不会执教任何队伍。我祝所有人都好,但如果谁过得不顺,我随时待命。

这行很微妙。我很能说,但当教练后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“多听少说”。在G2的一年半里,我深刻体会到这一点,作为教练,听比说更重要。

Q:不过你和别人不一样,你当选手时就是顶尖选手,采访时放狠话后,能在比赛里兑现。但当教练就不一样了,你没法完全掌控局面,你赛前说得再精彩,选手打不好也白搭。

A:当教练最糟糕的是不能随便放狠话,因为最后要靠选手去兑现。你得让选手去放狠话,比如让你的apEX、你的明星选手去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