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fnatic战队选手blameF接受了记者Tedd的视频采访。在采访中他谈到了诸多内容,以下为重点话题节选。

fnatic的阵容调整

我觉得可能不同的调整,我的参与度确实会有点不一样。

不过比如在今年年初,我们引入fEAR的时候,我明确表达过“我认为他就是队伍需要的人选”,因为我看到了他在Passion UA(战队)的表现,比如他在那里的发挥。所以当时在fnatic我大力支持引进他,我觉得“就是他了”,我看过他的比赛风格,Passion UA的打法非常依赖基础战术,我觉得那种风格其实比较平庸,但他在队里的表现确实很出色,方方面面都做得很好。

所以那时候,我算是深度参与其中了,或者说你想怎么形容都可以。但今年(其他调整)的话,说实话,我其实没怎么参与。

回归T1赛事的感受

我太喜欢线下赛了,而且我总觉得自己在线下赛场的表现会更好。可能刚出道的时候不是这样,那时候我线上打得很好,因为花了很多时间在线上训练。但从那之后,比如在零延迟的环境下比赛,我会感觉舒服太多。而且很明显,大型赛事的条件也更优越,比如酒店房间、电脑设备、训练室,所有一切都让人感觉很舒服。你只需要专注于“发挥”就好,不用考虑其他杂事,我很喜欢这种状态。所以每次回到大型赛事的赛场,我都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,每次能参加大型赛事我都很开心,这种感觉真的特别好。

Q::那你们当时为这些赛事设定的目标是怎样的?是“趁着这套五人阵容还在,多和强队交手积累经验,为Major做准备”,还是“必须达成明确目标,没做到就算失败”?你应该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。

A:我懂你的意思。我们其实不会那样设定目标,不会说“必须做到XX,否则就是失败”,因为我觉得那样反而很难成功。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说“只是为了积累经验”,因为如果参加的大型赛事本来就不多,那你参加的每一场大型赛事都需要打出好成绩。毕竟我们不会一起打十年比赛,不可能只抱着“看看会发生什么”的心态去打。我觉得我们多少需要“拿出点成绩证明自己”。

但与此同时,就像你说的,我们几乎每届赛事的阵容都不一样。比如我们去上海参加CAC的时候,那套阵容只合练了一次,而且之前还用过两套不同的阵容。上海赛前我们只有一天的合练时间。因为我们在费城用的是另一套阵容,到了上海又换了新阵容,所以那套上海的阵容赛前只合练了一次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确实也需要通过比赛积累阵容磨合的经验

但就像我刚才说的,另一方面,如果一年只参加几场一线赛事,你不可能抱着“看看会发生什么”的心态去打,当然是想打出好成绩的。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心态是“两者都有”吧。

个人状态

Q:好的。接下来聊聊你的个人状态,以及你在赛场中的变化。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,PJL布加勒斯特站是你职业生涯中rating第二高的线下赛事,考虑到你已经打了这么久的CS,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。看得出来,你目前的个人状态非常好。你觉得这是因为什么?比如像你之前提到的,安博加入后你能更激进一些,获得更多发挥空间?你觉得这是你个人状态提升的原因吗?

A:我觉得不是这样的。因为大家都知道,我本来就不是一个激进的选手。当然,我确实经常会尝试首杀,这一点可能有点矛盾,毕竟以前在Epsilon Hype的时候,我是打突破位的,但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。

我觉得很久以前我可能确实偏激进,但过去这几年,自从在Complexity当指挥,和poizonoBoRUSH这些打激进步枪位的选手一起组队后,我就养成了一种习惯:在比赛中会更自然地思考“即时局势”,比如地图上发生某个情况时,对手可能在转哪个点?我该不该架这个闪光?接下来该控哪个地图区域?

而我觉得其他选手,比如CYPHER,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立刻想“现在哪里有突破口”。当然,现在的我比在Complexity的时候更敢打一些,也更激进一点,但我觉得这不是我状态变好的原因,因为我又不是那种“疯狂激进,冲烟找人打”的步枪手。

布达佩斯Major的期待

我们没有设定明确的目标,但对我来说,很明显我们想打出好的表现。具体来说,遇到强队就争取赢下几场,遇到比我们弱的队伍就争取多赢几个阶段。我不想设定必须打进XX阶段这种目标,但也不想重蹈上次的覆辙,比如上次上海Major,我们通过了MRQ,结果正赛0-3出局。那种感觉很不好,如果你知道自己会0-3出局,那还不如不进Major。

所以我希望我们这次能有不错的晋级之路,这不是说必须打进季后赛,我不想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,虽然也不是完全没可能,但概率确实不高。但我觉得击败一些和我们水平相当,甚至比我们强的队伍是我们可以期待,也应该期待的目标。因为现在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训练,不能再用没练够当借口,比如我们没怎么训练,所以全输了,这种话肯定说不出口,因为我们确实有时间准备。所以对我来说,只要能打出好的表现就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