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外媒skin.club。

曾几何时,BIG作为德国CS的骄傲代表,被视为欧洲最具潜力的电竞战队之一。他们曾跻身国际赛事决赛、打造了强大的品牌,一度是整个地区的希望。对于德国粉丝而言,BIG不只是一支战队——而是唯一的战队,是能在顶级舞台上挥舞的德国旗帜。

每一次征战科隆的旅程,都像全国性节日般令人振奋。但如今,这份骄傲已化为沮丧。2025年的BIG不仅与顶级行列相去甚远,世界排名徘徊在30-40位之间,屡屡止步预选赛,选手阵容还频繁变动,仿佛陷入了自我身份的困局。

核心问题很简单:为什么BIG仍坚持全德阵容,无休止地轮换青训选手,却不采用其他战队已验证成功的国际化模式?

一、持续下滑的轨迹

过去两年对BIG而言堪称残酷。2025年的战绩已然说明一切:163张地图中72胜91负,击杀/死亡比(K/D)仅为0.98。他们在预选赛中勉强挣扎,在大多数一线赛事小组赛中失利,仅在DACH Masters等本土赛事中偶有胜绩。

2025 IEM 科隆站:21-24名,小组赛出局;

2025 PGL 阿斯塔纳站:12-14名,全程毫无竞争力;

2025 IEM 墨尔本站:早早淘汰;

2025 奥斯汀Major预选赛:再度失利,瑞士轮2-3出局。

自2023年初以来,BIG在S级赛事中从未突破小组赛。这与2018年的巅峰时期形成鲜明对比,彼时他们闯入科隆站决赛,世界排名稳居前10。对粉丝而言,目睹这样的下滑令人心碎:每一次早早出局都不只是HLTV上的一行数据,更像是德国CS历史的一块碎片正在消逝。

二、全德阵容:固执背后的隐患

根本问题在于BIG对“全德阵容”的顽固坚持。理论上,这种支持本土人才、保证语言沟通顺畅的理念值得称赞;但实际上,德国选手储备极为薄弱,除了tabseN之外,几乎再无一线级别的知名选手。

BIG没有选择签下国际选手,而是在青训队与主力队之间无休止地轮换:

prosus在2025年8月被提拔至主力队——而他7月才刚被下放替补、退回青训;

hyped在数月内反复进出主力阵容;

kyuubii于1月从fnatic加盟,到夏天就被降级至青训;

有传言称,年底s1n可能从M80回归。

这种循环让BIG更像一个“试验场”,选手来回洗牌,而非真正的一线俱乐部。对支持者而言,每几个月就会经历一次“似曾相识”:熟悉的青训面孔来来去去,希望燃起又破灭,粉丝不禁怀疑,俱乐部究竟是想争冠,还是只想“活下去”?

而数据更是凸显了BIG火力的不足。2025年,队员表现如下:

Krimbo——唯一表现稳定的选手(rating 1.05);

tabseN——备受尊重的老将,但状态明显下滑(rating 1.02);

JDC与hyped——仅为二线平均水平(rating 约1.00);

kyuubii(离队前)——数据为负(rating 0.98)。

除Krimbo外,BIG再无能在一线对决中“carry全场”的明星选手。“全德阵容”不仅是理念问题,更有硬数据佐证其缺陷。对粉丝而言,这意味着每一场大赛前就能预判结果:又是一场痛苦的失利。

三、稳定性缺失与战略混乱

教练团队的不稳定进一步加剧了问题:3月,BIG的长期核心成员kakafu离职;7月,ScrunK出任教练,而此前xenn刚被聘用就遭解雇,间隔仅几周。然而在8月底,ScrunK再次离队,xenn又再次回归...

前BIG教练kakafu如此质疑道:“如果一支战队能打进Major(前16)、一线淘汰赛、入围赛、二线决赛,排名稳定在20名左右,且教练与指挥配合默契,我曾随队参加过8次Major中的5次,3次进入传奇组,还打进过科隆决赛,但即便如此仍留不住教练,那谁才是合适的人选?”

据德国消息源透露,内部矛盾已升级:据称教练ScrunK在战队最艰难的时期休假,导致选手们倍感沮丧,“觉得被抛弃了”。BIG内部甚至讨论过是否要围绕Krimbo和s1n,搭配国际化核心重建阵容。对粉丝而言,这背后的混乱显而易见,每一位新教练都不像是解决方案,更像是又一次“掷骰子”。

四、纪录片揭秘:BIG的内部动荡

2025年7月,BIG在官方油管频道发布了一部1小时纪录片,旨在解释“战队出了什么问题”。影片制作精良,但内容却印证了危机的严重性。

选手们坦言,问题从2024年底就已酝酿。即便在syrsoNrigoN助力战队短暂晋级Major的时期,队内氛围也十分紧张。tabseN暗示部分队友“需要额外激励才肯训练”,这番话被广泛解读为对syrsoN的批评。Krimbo补充称,尽管rigoN个人表现出色,但“他在队里从未真正开心过”,最终导致其被替换。

纪录片还揭露了角色定位的混乱:hyped称自己被突然要求回归担任狙击手时感到震惊;kyuubii则被当作“牺牲型”选手签约,需要为他人让出空间。对Krimbo而言,这段时期堪称毁灭性:他承认自己陷入“游戏抑郁”,既对自己的状态失望,也不满教练对他的使用方式。

场外困境更是雪上加霜。tabseN透露,在奥斯汀Major预选赛前,他的父亲被诊断出肺癌,导致他无法全心投入比赛。不久后,在2025年IEM 墨尔本站,矛盾彻底爆发,同处三年多的Krimbo与tabseN就战队发展方向发生激烈冲突。赛后Krimbo搬离住所,后来他称这是“最好的选择”。

颇具讽刺意味的是,纪录片以谨慎的乐观收尾:选手们谈及战队潜力,也理解粉丝的沮丧。Krimbo还称赞新教练ScrunK带来了积极氛围,但仅仅一个月后,BIG就解雇了kyuubii和ScrunK。对粉丝而言,这部纪录片不是“内幕揭秘”,而是“痛苦的证实”:他们多年来感知到的裂痕,终于被选手亲口道出。纪录片没有带来希望,反而让许多人觉得,这支战队比想象中更迷茫。

五、渐行渐远的Major梦

BIG的身份始终与Major赛事绑定,他们曾自豪地称自己是“德国在顶级舞台的代表”。但如今,这个梦想正在褪色:奥斯汀Major欧洲预选赛:1-2不敌Astralis出局;上海Major:15-16名,小组赛淘汰;当前Valve世界排名:第45位,远不足以直接获得邀请资格。

BIG曾是Major“传奇组”的常客,如今却连晋级都像是奢望。对德国CS粉丝而言,这是最沉重的打击,Major曾是BIG能与世界顶尖战队同台竞技的唯一舞台,而现在,晋级本身已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。

过去,单一国籍阵容是CS的主流,比如全丹麦阵容的Astralis、全瑞典核心的Ninjas in Pyjamas,都曾主导时代、书写历史。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。如今,坚持单一国籍还能成功的顶级战队寥寥无几。

当然也有例外:The MongolZAurora证明,强大的全国籍阵容仍有突破可能,但这类案例极为罕见。即便曾以“巴西骄傲”闻名的FURIA,也转向了国际化阵容,并因此变得更强。

反观BIG,仍在小范围的德国选手中循环往复。当世界其他战队都在吸纳国际人才、组建冠军级混合阵容时,BIG对“全德阵容”的坚持,让他们被困在了二线之下。对粉丝而言,这种固执就像看着游戏不断进化,而自己的战队却守着过时的模式,世界在适应,而BIG在怀旧。

六、为何BIG拒绝改变?

那么,BIG为何迟迟不走上国际化道路?在笔者看来主要是三点:首先是国家身份与品牌定位:BIG以“德国战队”为卖点,依托本土自豪感吸引赞助商与粉丝支持;其次是经济原因:提拔青训选手比签下外国明星更省钱、更便捷;最后是管理理念:tabseN本人致力于发展德国CS,俱乐部即便牺牲成绩也坚持这一愿景。

但对理念的忠诚已异化为固执。如今的BIG不再为奖杯而战,而是沦为“二线常客”,依靠预选赛和本土赛事勉强维持。

BIG的失败已不再是单纯的“个人能力问题”,而是系统性危机。他们执着于“全德阵容”的梦想,陷入了平庸的循环:轮换青训选手、更换教练、重复令人失望的结果。

若想打破困局,BIG必须做出选择:要么走国际化路线,围绕tabseN和Krimbo组建真正的一线阵容;要么接受自己“中游战队”的定位,虽对德国CS意义重大,却在全球舞台上无关紧要。